中村修二,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蓝光LED与蓝色激光发明人。 去年底,中村修二激光照明实验室在深圳揭牌,成为深圳第二个以诺贝尔奖得主名字命名的实验室。 这个实验室有着明确的目标——瞄准世界级、颠覆性的新一代照明技术及其背后的万亿规模产业前景,打造开放平台聚合世界顶尖人才,并向产业链上下游输送。 中村修二为何选择在广东建实验室?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是如何建成的? “想再获一次诺贝尔奖吗?来广东吧,让深圳速度给你加速!”因为这样一句话,最终打动了中村修二。 近日,光峰光电创始人李屹向记者首次披露诺贝尔奖科学家与广东结缘的故事。 因为原始创新与诺贝尔奖科学家结缘 和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村修二认识前,光峰光电创始人李屹的目标是做激光显示技术的引领者。在2013年美国举办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采用光峰光电核心显示技术的100英寸激光电视被权威科普杂志《Popular Science》评选为“2013 CES未来产品奖”。 “LED是你发明的,但是未来有什么东西能够替代LED?”2012年,当李屹在会面中抛出这个问题时,这位中国深圳企业家和他创办的企业引起了中村修二的注意。 彼时,中村修二因发明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带来节能明亮的白色光源,从而开启了全球固态照明的新时代。 瑞典皇家学院将他誉为“21世纪的爱迪生”,2014年他因这项发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称为“蓝光之父”。 中村修二在企业工作时开始他的发明,工程师背景让他对光峰光电的原创性技术创新及快速的产业化能力尤感兴趣。运用中村修二发明的蓝光,光峰光电独创了ALPD激光荧光显示技术,如今这家1000多名员工的企业,拥有1000余项专利技术。 “激光在显示里的运用,只是照明的一部分而已。”2013年的CES展期间,中村修二和李屹相约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小餐馆里吃晚餐,继续一年前的讨论。 中村修二提出,在不久的将来,LED技术因为受制于其发光效率的物理极限,最终会被激光取代,激光或许将成为未来显示产业的一个发展趋势,在帮助人类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将会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聊起这个话题就比较心潮澎湃了。”这个拉斯维加斯的夜晚让李屹印象深刻。 从煤油灯到电灯,从日光灯到LED,两人从人类光明的历史聊起,“碰撞”出一个结论,未来照明的载体会越做越小。比如,激光技术用于电影放映,因为需要要追求精美的画质而损失了一部分亮度,但如果激光用于照明,一个激光灯就可以照亮一个篮球场。“如果将它开发出来,就有可能改变照明的历史和未来。” 想再获一次诺贝尔奖吗?来广东吧! 激光照明技术是世界级、颠覆性的新一代照明技术,影响和带动的产业将达万亿规模,能否和诺贝尔奖大师一起,将这一领域的工业技术研究和开发放到广东来做? 方向明晰,摆在李屹面前的难题是,如何打动中村修二? “想再获一次诺贝尔奖吗?来广东吧,让深圳速度给你加速!”李屹曾这样“吸引”中村修二。一般来说,从一项发明到应用往往需要20年时间,中村修二已经60岁了,如果希望有机会再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话,得有加速器。 2016年2月,中村修二来到深圳拜访,在与深圳市领导的会面中,他感受到来自深圳的热情邀请。“深圳是鼓励创新的,而且我们还有一个好处,你即使做失败了,我们也接受,没有那么功利。”一位市领导对中村修二说。 从这时开始,李屹每个月都找机会与中村修二长聊一次。“不停地给他举深圳企业的例子,告诉他大疆、华为有多牛,还特地给他买了华为手机,让他用用看怎么样,反正就是拿‘活生生’的东西给他看,他就越来越感兴趣。” 光峰光电的快速产业化成为吸引中村修二的“深圳故事”之一。在以往电影设备只能依靠进口的电影行业,光峰光电利用核心技术开发了全球首款2000流明、符合DCI标准的激光放映机,应用于2014年《变形金刚4》中国首映。如今,深圳消费者在影院看到的激光电影基本都来自于光峰光电的放映设备。 广东的产业环境给中村修二带来更大信心。深圳市中光工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吴斌告诉记者,在珠三角地区,深圳、东莞及惠州等城市已经形成成熟的照明产业生态链,市场份额达到4000多亿元,“激光产业在广东具有天然的集聚优势”。 在吴斌看来,中村修二与深圳一拍即合,还缘于广东创新基础和大量的人才储备,这就有机会让全球人才聚合到这里。“以前你说在中国深圳能做出一个领先于世界的东西,可能大家都不信,但是现在大家都觉得是离现实比较接近。” |
联系我的时候请说明是从三千网看到的信息,谢谢。